米乐官网直播

中文(简体)中文(简体)
米乐官网直播

全国订购热线:
400-000-6899

公益慈善 公司新闻 健身指南

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政府信息公开

作者:米乐官网直播 发布时间:2024-07-08 07:37:31 1次浏览

  2021—2025年)》《广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广东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方案》《广东省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实施意见》《江门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精神,促进我市全民健身更高水平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和健康需求,制定本实施计划。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明显问题导向,充分的发挥全民健身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的综合价值与多元功能,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统筹全民健身场地建设,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满足江门市民健身锻炼需求,提升江门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全民健身均衡化、均等化发展。以全民健身设施建设、赛事活动组织、体育社会组织培育、科学健身师资培养为重点,促进我市与大湾区各城市体育融合、青少年体教融合、体育产业和体医融合的发展,全方位推进我市全民健身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基本形成具有侨乡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达到广东省全民健身工作的平均水平。

  到2025年,达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6平方米以上,实现各县(市、区)城区10分钟健身圈、乡镇15分钟健身圈,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向自然村延伸,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保持在40.5%以上,每千人拥有体育社会指导员不少于3.2名,每万人拥有体育健身组织不少于0.5个,开展科学体育运动讲座100场以上,每县(市、区)的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和市民健身指导中心均不少于1个,各县(市、区)完成200公里以上健身步道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率100%,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达65%以上,全市规划人均拥有足球场地数量达到0.72块/万人。

  贯彻实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补齐场地设施短板,推动各县(市、区)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纳入江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共同推进江门体育设施项目建设,实现全民健身体育设施合理地布局,均衡发展。优化区域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布局,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同步推动公共健身设施建设,落实城镇(街)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用地定额指标,推进江门健身场地设施提质增量;完善“市—县(市、区)—镇(街)—村(居)”四级公共体育设施体系建设,实现体育公共资源均衡化、均等化发展。大力推进江海体育中心、开平体育中心、新会枢纽新城体育公园建设,打造可举办国际B级以上体育赛事的江门体育中心,推动镇(街)公共体育设施、村(居)运动设施更新改造达标,推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落实经营性体育设施向社会低收费开放。

  统筹考虑体育场馆的应急避难(险)功能,丰富场地设施类型,加强健身场馆设施的迭代更新、维修和日常管理,消除安全隐患。探索场地设施复合利用建设模式、创新“商场+体育”建设模式。结合口袋公园、城市公园、郊野公园等公园建设,开展“绿色体育工程”。利用绿地、河道等公共休闲资源,打造多层级健身设施,构建城市休闲健身环境。对废弃厂房、市政公园、闲置学校及城市空置场所改造升级,提高体育场地覆盖率,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身运动需求。改造乡村的荒废用地,增加建设灯光标准篮球场、中小型足球场等,完善乡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推进全民健身工程向人口较多的自然村延伸,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全市公共体育设施增值增量,向均衡化、均等化发展。

  推动公共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改革,加强对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效能的督导。促进本地区符合对外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鼓励企业和事业单位现有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通过发放体育消费券等方式,支持商业性体育场馆、民营体育场馆实现公益性开放。

  以江门市元宝山、江海区白水带体育公园为试点,推动智能化、功能多元化升级。鼓励应用AI、无人技术等全方位升级健身场地、健身房等基础设施。开发利用江门群体通健身APP,打造集场地预约信息、实时运动人数、空气环境指数、设施运营情况等多项数据互联的管理平台,引入具有运动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运动数据采集、节能环保等特点的智能室外健身路径器材,通过试点带动全市智慧体育公园、智慧体育馆、智慧健身步道建设,提高管理使用效率。

  到2025年,实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0.5%以上,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6平方米以上,建成各县(市、区)城区10分钟健身圈、乡镇15分钟健身圈,各县(市、区)完成200公里以上健身步道建设。

  完善全民健身社会组织制度建设,强化意识形态领域的引导监督,全面推动各级社会体育组织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引领各级社会体育组织有序发展,发挥基层社会体育组织服务社会的作用,构建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化社会体育组织体系。规范社会体育组织架构,推动和鼓励有条件的社会体育组织建立基层党组织。规范信用管理体系,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制。

  深化“放管服”改革,拓展和深耕体育组织。坚持推进管办分离,简化各类健身俱乐部、单项体育协会审批手续,加强备案和事后监督管理。创新管理模式,促使各类社会体育组织承担更多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责任。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和社会体育组织扶持力度,激发社会体育组织活力。建立基层社会体育组织间帮扶合作机制,促进基层社会体育组织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发挥基层体育组织在宣传和组织全民健身工作的作用。

  构建以体育总会为枢纽,单项体育协会、群众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等为支撑,以基层社区体育健身团队、草根组织、网络组织等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为主体的全民健身社会组织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全民健身基层组织基础。实施俱乐部计划,根据人口真实的情况和市动习惯,开展中、青、少“三大球”和老年、特殊人群体育俱乐部建设。鼓励体育社会组织多元化发展,加强区域间体育社会组织联动,充分的发挥体育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作用。

  到2025年,逐步建成覆盖市、县(市、区)、镇(街)、村(居)四级全民健身社会组织体系,全市拥有体育健身组织不少于0.5个/万人。

  构建全民健身赛事体系,创新赛事活动平台,打造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品牌赛事。加强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巩固“共练共健”社区体育和谐圈。引导群众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全民健身赛事。鼓励全民健身赛事组织方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线上健身、云端赛事等全民健身新模式。形成线上线下互动、全民参与、多项目覆盖、多层级联动、贯穿全周期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

  构建全民健身活动体系。根据不同人群、地域、行业等需求,大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广场舞等全民健身活动。发扬龙舟、龙狮、毽球等岭南传统项目,传承新会蔡李佛拳、鹤山咏春拳等地方特色项目,推广普及网球、马拉松、徒步、海岛越野跑、海岛定向、海钓、山地运动、摩托车运动等时尚休闲健身活动,组织引导群众积极参加各类群众运动会和节庆体育主题活动。结合民俗习惯、季节特点、传统节庆和乡村旅游活动,提供更具针对性、更加乡土化的体育健身活动,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开展重点人群的体育活动。以青少年俱乐部为载体,广泛开展青少年喜爱的篮球、足球、排球、游泳等运动技能培训和体育赛事活动。以老年体育协会为平台,为老年人提供科学健身指导,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门球、太极拳、健身气功等健身活动。加强残障人群健身与康复的分类指导,引导残障人群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健身活动,举办特殊人群运动会。广泛组织以亲子为主题、家庭为单位的妇女、幼儿体育健身活动。

  推进全民健身品牌建设。蓬江区打造“蓬江体育节”品牌;充分的利用“中国排球协会排球训练基地”,擦亮“中国排球之乡”特色名片。江海区扩展城央绿廊,提升体育健身步道;打造“龙狮文化节”品牌,举办江海区“体彩杯”市动会和篮球大赛。新会区进一步推广“蔡李佛拳”;着力打造摩托车越野邀请赛、珠超五人足球联赛和省传统龙舟赛等体育品牌赛事;推进崖门镇京梅村功夫侨村、国家龙舟训练基地、圭峰山文体公园和枢纽新城体育公园建设。台山市打造九人排球特色品牌,推动项目申遗;承办中小学生排球赛;利用海岸资源优势,拓展滨海休闲运动。开平市推进“水口龙舟”、“杜冈冲澄龙舟”、“护龙村舞火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展。鹤山市打造龙舟竞渡、千村(居)篮球赛等活动品牌;推动咏春拳本土传承,推行南拳(咏春拳)段位制,弘扬传承南狮鹤派狮艺。恩平市打造泉林户外特色小镇;举办越野车、摩托车、卡丁车等系列活动。

  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机制,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注册制度与定期培训制度,鼓励和支持体育教师、退役运动员、教练员、基层村(居)干部和条件达标的体育爱好者考取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证书,以此壮大社会指导员队伍,提升社会指导员专业化水平。制定体育指导员工作指南,积极做好健身指导、运动康复、运动医学等专业方面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壮大全民健身志愿者队伍。

  到2025年,全市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3.2名/千人,各级指导站应配备不少于3名固定长期兼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者作用,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活动。

  完善国民体质监测机制。各级体质监测与运动健身指导中心(站、点)应配备专门的体质监测设备,定点开展常态化、公益性的体质测定、运动能力评估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加快国民体质监测与运动健身指导中心(站、点)标准化建设,推动体质监测网点向镇(街主)、村(居)延伸。建立受测人员健康档案,制定运动处方,开展科学合理的健身指导。深入农村、基层、学校、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等开展有主题的、针对特定人群的体质测定、评价与健身指导活动。

  到2025年,各县(市、区)开展科学体育运动讲座100场以上,各县(市、区)的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和市民健身指导中心均不少于1个。

  加大科学健身宣传力度,推动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充分的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通过新闻报道、专栏讲座、公益广告、宣传片、健身APP、全民健身数字地图等方式,汇集含有健身场馆、健身组织、健身活动、健身方法的信息资源,为群众提供信息查询、健身指导、活动预订等服务。挖掘经典人物健身事迹,开展体育题材视频创作,树立科学健身榜样,讲述科学健身故事,传播社会正能量,表彰一批在科学健身工作中贡献突出的组织机构和个人。

  以侨为媒,提升体育人才教育培训能力。利用地缘和港澳侨胞众多的优势,引进港澳高水平体育团队和人才,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及国际体育交流合作,推动体育科研成果在江门落地转化。通过加强“联络五邑”海外服务工作站建设,增强华侨华人和港澳青年文化归属感,发动我市在港澳的五邑籍社团力量,组织群众体育队伍到江开展体育比赛活动。推进粤港澳青少年交流合作“邑心工程”的品牌化、机制化建设,举办“江港澳网协杯”青少年网球邀请赛,利用台山排球特色优势打造大湾区青少年城市排球邀请赛,通过港澳青年内地交流计划、“青年同心圆计划”等项目推动粤港澳三地青少年在体育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发挥侨乡优势,打造粤港澳休闲体育品牌。落实都市核心区、大广海湾区、生态发展区的休闲体育设施布局、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利用我市碧道、古驿道、健身步道、历史背景和文化游径等线性空间,邀请粤港澳社会体育组织和运动爱好者开展定向越野、徒步登山等交流活动。结合我市传统体育优势项目,开展国际龙舟邀请赛、国际醒狮表演赛、蔡李佛拳、咏春拳等岭南传统体育赛事活动,推动“广东省侨乡武术文化研究传承中心”建设。

  完善体教部门联动机制,创新体教联动模式。建立与教育部门联动机制,开展体育与教育深层次地融合的青少年体育工作,强化体育与教育资源共享,建立场馆共享利用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实现“健康第一”的教育方法的理念,学校设立教练员岗位,鼓励退役运动员进学校担任兼职教练员,建立体育教师成长档案制度,培养会教、能练、带赛的体教融合型体育师资队伍,实现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

  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发展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支持学校优先发展校园足球、篮球和排球等体育项目,大力推动蔡李佛拳、咏春拳等传统特色武术项目进校园。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规范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的准入标准,落实“双减”政策,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体育托管服务,建立评价与退出机制。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青少年体育锻炼联动机制,降低青少年近视率。支持教育部门扶持农村及薄弱学校,完善体育场地、配齐体育器材。定期开展学校体质健康抽测,实现2022年青少年体质测试优良率50%以上、2025年体质测试优良率51%以上。

  促进体育与相关产业的高度融合。建立以赛事、旅游、美食、会议、产业基地、学术研究为主导的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重点打造集全民健身、体育培训、竞赛表演、休闲娱乐、美食旅游、展示展销于一体的体育产业,扶持全民健身、竞赛表演、场馆运营、体育科技等企业未来的发展。全力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赛事品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赛事体系。引入新体育竞技业态,打造“体育+”全产业链条,促进体育与其他相关产业高度融合。

  汇集多渠道(体育+)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利用各县(市、区)美食特色与休闲体育公园等相融合,合力打造以特色美食为亮点的休闲体育产业基地。注入体育商业元素,盘活体育公园、体育场馆周边的商业市场。发挥侨乡优势,吸引华侨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等方式投资体育产业,拓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资产金额来源渠道,在编制土地总体设计、城市发展总体设计以及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计划中,纳入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加快恩平泉林户外体育特色小镇等省级特色小镇示范点及培育对象建设,增强示范点的示范引领作用。

  拓宽思路,壮大体育彩票市场,加强完善体育彩票管理制度,健全销售监督机制。以新产品、热点赛事为着眼点,加大体育彩票市场营销和宣传力度,扩大销售规模,不断壮大体育彩票市场。

  到2025年,全市销售彩票总量超过12亿元,人年均体育彩票消费支出超过260元。

  探索“体医融合”路径。加强与卫生健康部门的联动,发挥我市运动医学、运动康复等专业人才的作用,推动“体医融合”发展,积累有效的运动处方,逐步建成健康运动处方库。

  发挥社区力量,拓展“体医融合”模式。面向社区居民开展“体医”健康观念宣传,积极组织居民开展体质检测。建立居民健康信息档案,由“体医”复合专家为其制定个性化健康运动处方,提供咨询、指导、监督及跟踪服务,形成良性反馈机制,逐步引导市民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领导,建立有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民健身工作开展。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全民健身工作纳入本地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及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规划,列入精神文明创建和文明城市建设活动考核评价体系,制定本级《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15年》,纳入政府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市财政每年保障全民健身活动经费预算的落实。各县(市、区)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并组织实施本级《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充分的发挥各县(市、区)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建立部门联动、分工合作、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的协调机制。形成政府牵头,体育、发改、教育、财政、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卫生健康、工会、团委、妇联等多部门组成的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级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履行政府职能,加强对本地的《实施计划》督查,为落实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提供组织保障。

  完善体育彩票收入分配制度,各级政府要将全民健身工作规划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完善体育彩票收入分配制度。加大公共财政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力度,制定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经费投入有关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全民健身事业。自然资源局要将公共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城市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落实全民健身规划用地。制定利用城市空闲土地、公益性建设用地、废旧厂房改造为全民健身设施的鼓励政策。

  建立我市体育社会指导员注册和定期培训制度。推进体育教师全员考取体育社会指导员等级证。建立体育社会指导员培训考证制度,鼓励广大体育爱好者参加考培。制定体育社会指导员工作指南,各镇(街)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必须配备三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利用互联网手段开展健身指导员、管理员培训,不断壮大体育社会指导员、全民健身志愿者队伍,积极引导退役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体育社会指导员以及其他领域人才为全民健身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发挥我市高校体育教师、科研人员作用,普及科学技术研发、宣传推广、志愿服务等方面的人才教育培训。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人才教育培训,形成多元化的全民健身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发挥我市医院运动医学专科的优势,推进体医人才培育,科学指导群众参加体育健身康复。

  推动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充分的利用线上线下平台开展宣传活动,制作网络软件、江门群体通健身APP、全民健身数字地图,集成体育健身场馆、组织、活动、方法等各类体育信息资源,为群众提供信息查询、健身指导、场地预订等服务。开展体育题材视频创作,深挖市民健身事迹,树立全民健身榜样,讲述全民健身故事,传播社会正能量。拓宽激励范围,引导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组织并且开展健身活动。表彰一批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机构和个人。

  健全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机制,对各类健身设施加强安全监管,加强维修和日常管理,消除安全隐患。大型体育公园、公共体育场馆应配置急救设备,在组织大型全民健身活动时必须配备医疗组。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各类体育馆、体育场等公共体育设施开放服务须达到防疫要求。体育场馆管理部门要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应急、疏散演练。各级政府要制定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安全防范、应急保障机制和户外运动安全分级管控机制,统筹赛事活动举办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通过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加强运动活动场地设施安全管理,做好赛事活动安全组织。提高市动安全意识,减少运动伤害风险,明确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举办标准,竞赛主办方、参赛方必须购买运动意外伤害保险。编制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指南,支持企业、体育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承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市体育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对《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实施情况做指导和督促,对实施成效委托第三方进行社会满意度调查,专项评估实施计划的推进情况。各县(市、区)全民健身领导小组定期对本地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执行情况做检查督导。到2025年,市体育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落实情况开展评估,并将评估结果报告市政府。